声明:本版照片与文字严禁抄袭与挪用。一经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商用微信:zhanyunjian918
引子:
去成都之前,我在网上曾经看到过关于双流县彭镇老茶馆的报道,我一下子被古朴的原汁原味的茶馆氛围所吸引,我似乎没有什么值得犹豫的就踏上了去成都的高铁。当天晚上四点四十分的高铁从重庆赶往成都的,然后,从成都东站找了一个私家车和一位旅客拼车,在一番讨价还价的达成交易60元去往三十公里的双流区时,坐上了一名操着浓郁的成都话的中年女人的私家车连夜赶往彭镇,车子行驶了一个小时已经是夜幕降临,这位私家车主开始感觉有点烦躁与不安了,并且一遍开车一遍点燃了一支香烟。她的路并不熟悉,我就打开了高德导航索引司机的线路,更让我感到惊心的就是这个私家车主的车灯因为电量不足竟然无法开灯,吓得车上的两名旅客一身冷汗。这车子开的不怕要命的,就怕不要命的。经过一小时的颠簸终于连惊带吓的到达彭镇。而且最后下车的时候,这位女司机非得跟我要70元。
下车,我找了一家私人的旅店花了80元凑合的住了一个雨夜的晚上。
一、老茶馆的老房子老光阴
老茶馆在彭镇,俗称“彭家场”,坐落于成都双流县。彭镇不大,杂陈,景貌也一般。如果不是老茶馆让人慕名而来,一般游客鲜有造访。
早上八点,我如期而至来到了我向往已久的彭镇老茶馆,网络上关于彭镇老茶馆有好多叫法,但是当地人几乎都知道这个老茶馆的地址,到了老茶馆我不并没有发现老茶馆的熙熙攘攘前来喝茶的人们,老板说,你来晚了,那些喝早茶的茶客早已回家,第二拨的时间是九点会陆续上客。
我环视了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老茶馆,柱子上还挂着毛主席的相,墙上还绘有太阳升的画面,文革期间的精神在当时传播到这里,还好,这个只谈喝茶不谈政治的茶馆幸运的保留了老房屋的原貌。茶馆里摆放着竹椅子和暗旧褪了色的茶桌,十几把暖瓶整齐的摆放在桌子上,七把茶水壶在灶台上汩汩的冒着青烟。那是开水的水蒸气,暖暖的氛围给室外的雨天增添了几分春雨的暖意。
二、九点开始上客的是第二拨茶客
我在九点之前顺便在茶馆里随意的走着,寻找属于我镜头下的灵感,老板说喝茶十元,拍照也十元,如果喝茶就可以免费拍照。言外之意你来的消费一笔啊。我要了一杯盖碗茶,老板将我的盖碗茶放在了一个靠近墙角的桌子上,我说我要坐在中间的那个桌子上,老板说,中间的那些位置是为老茶客准备的。
也罢,随意的坐上一个时辰,就等茶客到来,先喝一口茶水吧,打开盖碗,一股清香沁人心脾,是一股茉莉花香的味道,久违的心情让我刹那之间沉淀下来,一路的疲惫似乎在一杯茶的香气中找到了归宿。入乡随俗我没有刻意的让自己走进去,但是,心灵突然之间就找到了一份安静。路途的劳顿与疲惫也刹那之间消失。
不知何时,满屋子开始坐满了一拨拨的老人,这里全是一帮老人的天下了,有古稀的老人,也有耄耋之年的老人,更有一些老人满脸的斑点,后来询问才知道已经是达到九十岁的上寿老人了。偶尔也有一些耆艾之下的中年人,但毕竟位数很少。
喝茶是彭镇老人的生活习惯,祖祖辈辈总有一天你也会坐在这里要上一杯茶,清点一下经年的光阴,细数一下走过去的岁月,一壶水是一段人生,一杯茶是一个故事,每天的早茶、午茶、晚茶都是一次人生盘点的累积,成为茶余饭后的一次消遣,打发那些失去的经年累月。
三、茶馆里每个人都是一脸的戏
多病逢迎少,闲居又一年。
药看辰日合,茶过卯时煎。
来茶馆喝茶的茶客,每个人都是一脸的戏,他们演的认真朴实,只要进到茶馆马上就进入了角色。茶,让每个人找到了人生曾经迷茫的开始,茶馆成了一个人人都能说的书场。抽几口叶子烟,与三五友人“摆龙门阵”聊天,半日时光一晃而逝。与成都大慈寺和府南河边的悠闲惬意不同,老茶馆里仍然维持着几十年前简单而朴素的生活气息。彭镇并不富裕,但是日子赋予了这里的生活,安逸知足和平安,在这里喝茶的老人,脸上写着快乐知足和舒坦,几个谈的来的老友会默契的坐在一张桌子上,谈的话题自然相同,也都原因听,放在朋友圈的说法,也叫做喜欢分享与聆听。张家的阿姐改嫁了,李家的孙子结婚了,都是说不完的话题,道不完的人生。包括那些串趟在老人们中间的倒水的伙计们,也是一道风景,他们在炉灶旁的煮水泡茶的情景,都是经典大戏里的抢镜头的风景,也让我想到了老舍先生茶馆里的情景,一模一样,同出一辙。
四、老茶馆的茶余饭后思考
曾经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成都本土文化--茶馆,已在社会的演变和城市进程中慢慢地消失。而这家老茶馆还勉强艰难地维系着这种文化。在众多摄影爱好者的不断造访下,这家老茶馆有了很高的知名度。正因为有了它的存在,让更多的人知道:成都还有着这种大众化,平民化,最接近老百姓的市井文化。在不断的演变和城市化进程中,这种文化还能存在多久,真的不得而知。












